节气是天地时序更迭的重要节点,9 月 7 日我们迎来乙巳蛇年的白露节气,它是初秋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天时正式由甲申月转入乙酉月。此时酉金当权,暑气彻底消退,昼夜温差显著拉大,秋意愈浓。气候变迁与年干支、月建、飞星紧密关联,古人常以传统历法与周易思想解读节气规律,探索 “天人合一” 的应对之道。那么,乙巳年白露节气有什么特点?我们又该如何调整身心与生活呢?
一、天时与环境
“天人相应”,白露时节,太阳黄经达 165°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气温下降速度加快,昼夜温差加大,清晨水汽遇冷凝结成露,故得名 “白露”。
结合北斗七星观测,斗柄此时由西南转向正西,对应酉月 “收敛、规整” 的特质,象征自然万物从生长 转入收藏的过渡。
从周易卦象对应来看,酉月对应西方,属兑卦,《说卦》云:“兑,说也”,万物成熟收敛,呈现出 “悦纳收成” 的状态。西方需规整,可放置白色、银色系物品,增强金气的收敛之力,助力身心与自然节律同步。
而本月飞星格局为 “四绿入中”,四绿星主文昌、人脉与变动,其五行属木,与酉月金气形成 “金木相制” 之态,易引发情绪波动与事务变动。
启迪:西方、兑卦、肺气要结合联想 。白露金气当令,肺主秋,环境调和需兼顾 “收敛” 与 “疏畅”,为身心筑基。
二、天时与卦象
古人从节气时序中体悟周易智慧,月建酉金对应兑卦,而结合年干支乙巳与月建乙酉,天干双木(甲乙)生助巳火,火又克制酉金,形成 “火泽睽” 之象 ,易导致秋燥与余温交织,“动与静”“进与退” 的平衡尤为关键。
从节气对应的整体卦气来看,白露处于 “天地否” 卦向 “风地观” 卦过渡的阶段,“风地观”(巽上坤下,风行地上),意为此时需 “观天时、察己身”。既要观察自然节律的变化,也要内省自身状态,避免盲目行动。正如《观卦》象辞所言:“风行地上,观;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”,提示我们应顺应 “收敛” 气脉,以 “观察、沉淀” 代替 “冒进、扩张”。
加之,本月四绿入中,形成 “巽兑相战”,需以耐心化解变动,以理性梳理思路,方能在 “金木相制” 中找到平衡。
启迪:天时与人生是有机整体!白露节气需 “观时待动”,在收敛中积蓄能量,而非强行突破。
三、天时与运气
从传统五运六气学说来看,白露仍处于四之气(7 月 22 日 - 9 月 22 日),主气为太阴湿土,客气为少阳相火,进入乙酉月后,金气渐旺,气候从 “暑湿交织” 转向 “秋燥初显”。太阴湿土的余气未散,少阳相火的余热尚存,叠加酉金的燥气,形成 “湿、热、燥” 三气交替的复杂格局。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秋气通于肺”,肺属金,喜润恶燥,白露时节燥气渐生,易伤肺津,导致口干咽燥、皮肤干燥、干咳少痰等不适;同时湿土余气未消,脾胃运化功能仍易受困,可能出现腹胀、便溏、乏力等症状。而四绿入中带来的 “木气浮动”,易扰动肝魂,导致情绪烦躁、睡眠不稳,需兼顾 “润肺防燥”“健脾祛湿”“疏肝安神” 三重调理。
在上述能量作用下,应 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(《黄帝内经》),顺应酉月 “收敛” 之气;饮食上可多食润肺润燥之品(如梨、银耳、百合),搭配健脾祛湿的食材(如山药、茯苓),同时减少辛辣、油腻食物,平衡湿燥。
启迪:知行合一,需结合白露 “收敛润燥” 的天时,在饮食、作息、情志上同步调整,实现身心和谐。
小结:乙巳年白露节气,我们需与时偕行:外调环境以合飞星,内修身心以应卦气,在 “观时待动” 中积累能量,方能顺应白露 “收藏伊始” 的天时,为后续秋冬时节打下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