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禧婚嫁知识网

今日运势 八字精批

青海结婚风俗,青海的婚嫁习俗,有哪些注意事项

百禧婚姻知识网时间: 2018-11-25

青海结婚习俗

说媒

说媒也叫“走茶叶”,是指媒人穿梭于两家之间说媒撮合的时候,提的礼物就是茶叶。为什么要用茶呢?究其原因,一是茶树比较特别,明代有个叫郎瑛的人,写了一本《七修类稿》,里面有这样的记载:“种茶下子,不可移植,移植则不复生,故以喻女子受聘”。所以,把女子受聘,也叫“吃茶”。《红楼梦》中就有王熙凤戏谑林黛玉:“你既吃了我家的茶,怎么还不给我家作媳妇?”青海人延续了这种古俗。第二个原因,是青海没有茶树,不产茶叶。茶叶从遥远的南方千辛万苦地运送过来,就成了稀罕品。所以到女方家说媒,拿着茶叶显得比较郑重。青海人不仅说媒,走亲戚看朋友也也喜欢拿茶叶,认为茶叶是贵重礼品,提上茶包就显示出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,尽管茶叶并不贵。

媒人第一次上女方家提亲,就拎上一包茶叶,外面包上红纸。来到姑娘家后把茶叶放在大红面柜上,向姑娘的父母介绍婆家的情况,介绍女婿的人品,并且征询姑娘父母的意见。所以这一次拿的茶叶叫“提话茶叶”,姑娘的父母如果同意,就留下提话茶叶,如果不同意,当然也留下茶叶。把人家拿来的礼物当面退回去,似乎显得不近情理。只是在吃饭的时候,用招待的饭食含蓄地表达出来,“成了是拉条儿,不成是面片”,如果愿意,就做一顿拉条儿,表示常来常往不断头。而如果不愿意,就做一顿面片,媒人一看,也就明白,这桩媒做不成了。当然,在以前,婚事成不成的主要原因,在于讲究门当户对,用青海人的话说,叫“砖大门对砖大门儿,土大门对土大门儿”。如果两家贫富悬殊,或门第不当,那婚事十有八九是不成的。

姑娘家收下茶包,意味着可以考虑婚事。媒人和婆家人不敢怠慢,抓紧行动。在第三天或第四天,就由媒人拎着茶包再次上门。这一次拎的茶包比较多,分成若干份,每份两包,外面依旧包上红纸,分送给姑娘的舅舅、伯伯、叔叔等,有几个长辈就送几份。当然,女方家也不闲着,在接到媒人要上门的通知后,早已把这些亲眷们请到自家的炕上坐定,备好饭食等待。媒人上门,再次介绍男方家情况,并就婚事如何备办,征询女方家的意见。这回提的茶叫“头回茶叶”,也叫“说茶”,意思是正式说媒。如果姑娘家同意,亲属长辈也没有意见,媒人则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,箸觥交错之间,表示已认可了这门婚事,并就订婚、送彩礼、择喜日等事项先进行粗浅的商议。

之后,媒人还要选一个日子,第三回上姑娘家送茶叶。当然,这一次送的茶叶就不止单纯是茶叶了,还要加上核桃、桂圆、红枣等干果。拿的分量也多。茶包上面不仅贴红纸,红纸上面还要贴上金黄色的双喜字。这一次的茶叶也有个名堂,叫“桃果茶”,寓意是“讨得结果、择吉定亲”。娘家人照例准备丰盛的酒食招待媒人,饭桌上,即把列好的礼单及送礼、订婚的日子一并告诉媒人,好让媒人转告婆家及时准备。当然,现在社会进步了,年轻人相识的机会很多,似乎不用媒人来回撮合了,但在农村,不管小两口是怎么认识的,在商议婚事的时候,还是要请个媒人,一来便于周旋说和,二来,增加婚礼上的气氛。一般情况下,媒人在送桃果茶的时候,还要给姑娘送羊毛衫、大衣、皮包、或者首饰、手机之类的。

第三次送茶叶,表示婚事基本定下来了,所以这一次的茶叶也叫“定茶”。

订婚

在以前,举行订婚仪式的一个主要内容,就是带点迷信色彩的“合婚”。还是由媒人出面,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,生辰八字等写在一张大红贴上,这种帖子也有一个专用名字,叫“庚帖”。媒人把庚帖写好后,再交给双方的父母,由他们找阴阳先生推算八字,看生辰对不对,属相和不和,有没有相克的地方,这就是所谓的“合婚”。在以前,合婚是个重要的关口,有很多很般配的婚姻,就因为阴阳先生的胡说八道而没有成。因为,按他们的推算,属相既合、生辰八字又好的婚姻几乎没有几对。但如果真的合出来是八字不犯、属相不克的“上上婚姻”,男方就要给女方送一定数量的礼物,包括给姑娘的一套衣物,提的礼品包也不再是茶叶,而是“羊肉方子”和酒。“羊肉方子”就是一块切成四方形的羊肋巴,每块大约五六斤重。

现在,这一仪式早已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中,现在的年轻人结婚,再也没有“合婚”、“订婚”这一说,如果有,也是和下面的“送礼”仪式合到一起进行了。

送礼

在媒人给女方家送“定茶”的时候,姑娘的父母就把开好的礼单顺便交给媒人,上面列着所要彩礼的数目、质地等。彩礼分为两项,一项是表礼,一项是干礼。表礼就是各色衣物、首饰、化妆品等,而干礼就是现金。当然,这个礼单的数目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,要符合大多数人家结婚时所要的数量。就是别人家要多少,自己家也要多少,还要看婆家的经济状况和自家的经济实力,不能随心所欲地胡要,否则就会被别人笑话。

在青海的历史上,有很长一段时间内,彩礼的数目一般分为二十四表礼,或者三十六表礼。一份表礼就是一块一丈四尺长的衣料,还有一串穿了五百枚铜钱的钱串。二十四表礼就是二十四块衣料,二十四串铜钱。这些衣料也分不同的质地,富裕人家送绫罗绸缎,而且还送三十六表礼,贫寒人家就送各色花布、粗布,一般也只送二十四表礼。但绝大多数人家都是绸缎和色布各送一部分,既不显得寒酸,也可以让新媳妇缝制不同的衣服。到解放后,送二十四表礼、三十六表礼的习俗慢慢消失了,因为社会发展了,各种卖成衣的商店应运而生,新媳妇就不用自己缝制衣服了。彩礼的礼单也随之变成了棉袄多少件,四季衣服多少件,毛线多少斤,还要什么牌子的手表等等,还有干礼多少钱。实际上,“干礼”就是娘家置办嫁妆的这部分费用,娘家陪送给新娘的嫁妆要等于或大于干礼的数目,否则会被婆家人看不起。

后来,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,就干脆没有“表礼”这一说了,娘家开口要多少钱,这一部分钱就包括买衣服和首饰的钱。而婆家也乐得省事,全部送成现金,由新娘子自己去挑选可心的嫁妆。社会发展到今天,独生子女增多,在婚姻中,似乎没有“送礼”这一说了,两家都是一个孩子,都在为孩子竭尽全力,送来送去的没啥意思。男方家只要准备好房子,女方家就会承担装修、买家具、买电器的费用,一切以孩子们今后的幸福为原则。但在偏远的农村,要彩礼的风气似乎还很盛行,而且只要干礼,动辄几万十几万。这份干礼也不陪嫁给女儿,留着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。如此恶性循环,婚姻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。

言归正传。到了送礼的这一天,媒人带着男方家的亲戚,主要是男方的舅舅、伯伯、叔叔、姑父之类的四到六个人,抬上准备好的彩礼,每份彩礼上都包着红纸,红纸上贴着喜字。另外,还要端上一个礼盒,礼盒里装着红枣、花生、柿饼、瓜子、葡萄干、桂圆、糖果、蕨麻、枸杞、核桃、松籽、蜜饯等十二样干果。礼盒上面放着两块羊肉方子,同样贴着红纸和喜字,这个礼盒一般由媒人端着,除此,还要带上茶叶两包,烧酒两瓶,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女方家去送礼。

女方家早已做好了准备,请了厨师预备好酒席。炕上也坐满了亲戚,也是姑娘的舅舅、伯伯、叔叔之类。在送礼仪式上,女眷似乎不参与。酒席一般是八盘,这是一道青海人独创的筵席,菜的样式、花色、搭配,还有上菜的顺序,都有严格的讲究。当开始上甜食时,也就是上“酿米”、“酥合丸”这两道菜时,未来的新娘子穿着大红棉袄,头上插满绢花,由一位年长的女眷陪同着,给桌上的人敬酒。男方家的舅舅或伯伯喝下酒后,会在敬酒的托盘里放上一个红包,或一块衣料。当然,这是很久以前的规矩。现在,送礼仪式上新郎也参加,而且由于两人经常见面,新娘也不再刻意打扮。只是,放进托盘中的红包只会越来越鼓,不敢有丝毫的缩水。

送礼的第二天,女方家准备好羊肉方子一个,茶叶两包,请媒人回送给婆家,这个仪式称之为“回酒”。同时暗示婆家,对送来的彩礼表示满意,将按彩礼的数目为新娘准备嫁妆。

查看更多文章...
上一篇 下一篇

最新发布

运势精批

推荐阅读